開元寺          北區 / 二級古蹟

開元寺佔地遼闊,環境清幽,新舊殿宇櫛比鱗次為本省最具歷史之古剎。目前寺廟除山門外,計分三進。

 歷史簡介

明永曆三十四年庚申(西元一六八零年)三月,鄭經因為海戰失利而退守台灣,復明壯志逐漸消失,隨著故老親信陳永華、楊英、柯平的相繼去世,不覺心灰意冷,終至不臨政事,同年選擇邑治北方的洲仔尾,建造園亭,命名北園別館,作為酗酒作樂麻醉自己的場所。
  
  來年元月二十八日,終因病發而死於別館。三年後,施琅征台,鄭克塽降清,鄭氏後裔移居內地,北園別館乏人照料,逐漸荒廢。清康熙二十九年庚午(西元一六九零年)台廈道王效宗、總鎮王化行,見台灣初入版圖,卻沒有一座佛寺,仍於是年八月七日就北園別館加以重建,並安塑佛像,隔年辛未四月八日完工,取名海會寺,又名開元寺。
  
  當時有田五十甲,園六甲,由於管理不善,為僧人盜賣,財務不振,以致櫞角頹朽,景象淒涼。乾隆四年十二年癸未(西元一七零三年)台灣知府蔣元樞,大加修整。當時的規模相當寬大,為四殿兩廂房形式。
  
  建築物計由山門、彌勒殿、大雄寶殿、大士殿依次排列而成。五開間的山門,前有八字牆,後有鐘樓及鼓樓,十王殿及註生祠。彌勒殿左右,分立文昌帝君殿及東嶽殿,東嶽殿右側並有縱向的土地廟。大士殿的右側設有官廳,左側廂房外有箭亭,行制相當完備。
  
  嘉慶元年丙辰西元(一七九六年),台灣總兵哈當阿,見其牆垣殘破,屋瓦損毀,又加以重修,由於時值嘉慶皇帝登基,乃取(綏靖海疆)之盛意,改名為(海靖寺)成為台灣臨濟宗本山。自創寺自今已有三百 多年歷史,前身「北園別館」,建於西元1680年(明永曆34年),原是鄭經在台灣的行館,和安養母親董氏的地方。
  
  康熙25年(1686年),首任台廈道周昌重加修葺,康熙29年(1690年),台灣鎮總兵王化行及台廈將此地改為佛寺,名為「海會寺」,又稱「開元寺」,歷經數度重修,嘉慶年間一度改名「海靖寺」。開元寺是純粹的佛教寺院,大雄寶殿主祀釋迦牟尼,其他陪祀佛像極多。

 特色

前殿為彌勒殿,主祀彌勒佛,左右配祀四大天王。正殿為大雄寶殿,供奉釋迦佛。左側旁祀鄭成功夫婦神位,兩側並侍十八羅漢。後殿為大士殿,主祀千手觀音菩薩。寺內有名井一口,稱為(鄭經井)。寺後種(七弦竹)一叢,為鄭經母親董氏手植。此外,在功德堂內,還保存不少鄭經時期的古物,這些對於開元寺而言,都是具有相當深刻的意義。

  重一千六百斤的古鐘,為開山住持志中法師當年募緣所鑄,是台灣年代最古的銅鐘,上鑄「康熙三十四年」(1965年),銘記著志中法師的出關偈︰「獨坐釘關給善緣,募鐘立願利人天;一聲擊出無邊界,同種功德億萬年」,同時還鐫有「般若波羅蜜多心經」全文和捐造者名單。

  大士殿簷下有四個吊筒,分別是手握蓮花、佛經、寶劍和金剛杵的造形,以經卷法器為吊筒的作法在台灣佛寺中很少見。前埕碑亭中「重修海會寺碑記」,是乾隆42年,蔣元樞重修海會寺時所立,可和淨業堂(位於彌勒殿右側)右壁的「重修海會寺圖」碑, 一文一圖互相對照,來瞭解其歷史和規制。

  「始建海會寺記」,則是康熙年間將「北園別館」 改為「海會寺」時所立,碑上有王化行撰文;原碑被水淹沒,此碑為民國44年仿古復刻。此外 ,還有嘉慶元年的「新修海靖寺碑記」,也是重要史料。

地址

台南市北園街八九號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u4vup 的頭像
    u4vup

    台南逍遙遊

    u4vu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