開基天后宮 北區 / 二級古蹟
現有的開基天后宮,是一座二進縱深式建築,坐東朝西。第一進為前殿,第二進為帶拜亭的正殿,但因拜亭與前殿之間,沒有內埕分隔,混然成為一體。
歷史簡介
開基天后宮俗稱「小媽祖廟」,是相對於一級古蹟明寧靖王府改建的「大媽祖廟」(大天后宮)而有的稱呼。這是府城最早的媽祖廟,因此以「開基」來冠稱。 創建的年代,約在明永曆年間。當時這個地方,正是鎮北坊德慶溪出口的南岸,俗稱水仔尾。媽祖廟建在此地,正顯示出民靠海為生,靠天吃飯,祈求平安的強烈願望。清乾隆年間,知府蔣允焄、蔣元樞曾先後增修。日治時也屢有修葺。光復前,一度遭盟軍轟炸,嚴重毀壞,民國三十七年乃再重新修護。開基天后宮、主祀天后,亦稱天上聖母、媽祖或媽祖婆,是臺灣民間信仰最虔誠也最普遍的神明。傳說中的媽祖,原名林默,祖籍福建興化府莆田縣湄州嶼。關於她的生卒,史載紛紜,比較一致的說法是,生於宋太祖建隆元年庚申(西元九六0年),卒於宋太宗雍熙四年丁亥(西元九八七年),享年二十八歲,媽祖自幼諳水性,有生以救助海上人家而聞名。羽化,經常顯靈,為航海人指引方同,被漁民們尊為航海之神。
早期臺灣的開拓先民,自閩粵渡海而來,經常與驚濤駭浪為伍,生命安危繫之於天,故多奉迎媽祖神像同行,祈求平安,化險為夷。安然抵達後,為感念媽祖的庇佑,又在海邊或河海港口建廟祭祀,並祈求風調雨順,國泰民安。 開基天后宮,俗稱小媽祖廟,是對應於西定坊寧晴王府邸改建的大媽祖廟而稱的。創建於明永曆年間,位於當時鎮北坊德慶溪出口南岸的水仔尾,是本市最早興建的媽祖廟,故以開基冠稱。清乾隆三十年巴西(西元一七六五年),知府蔣允焄捐修。蔣元樞任知府時,再加修建,規模擴大。
嘉慶以後至日據時期屢有修茸,臺灣光復前,遭盟機轟炸,嚴重破壞。民三十七年戊子(西元一九四八年),境眾大修。民國六十年辛亥(西元一九七一年)及民國六十二年癸丑(西元一九七三年),士紳境民募款重修,廟貌煥然一新。開基天后宮是府城最早的媽祖廟,創建年代約在西元1662年(明永曆16年)已有300多年悠久歷史,可說是當時府城內建置最早的媽祖廟,故冠以「開基」2字。
媽祖廟建在鎮北坊德慶溪出口的南岸俗稱水仔尾。這顯示出民靠海維生、靠天吃飯,祈求平安的強烈願望,是昔日庇護台江與德慶溪航路平安的重要廟宇。
清乾隆年間,知府蔣允焄、蔣元樞曾先後增修。日據時也屢有修葺。光復前,一度遭盟軍轟炸,嚴重毀壞,西元1948年再重新維護。
特色
正殿供奉媽祖神像,在右配祀千里眼、順風耳兩將軍神像,第三進為後殿,祀觀世音菩薩。天后宮內存有古匾數方,如:乾隆四十四年的「海天福主」、嘉慶十三年的「慈慧」以及道光二十年的「天上福星」等,其中尤以文苑晝畫家一峰亭林朝英手書,筆力勁秀,最為人稱道。此外,殿內一對石雕蟠龍柱,以三爪祥龍為紋,樸拙簡練,刀法渾厚有刀,不僅是天妃時期的代表,也是石雕藝術的佳作。
地址
台南市自強街十二號
- Jun 17 Tue 2008 18:18
開基天后宮
close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