台南三山國王廟 北區 / 二級古蹟
臺南三山國王廟,坐東朝西,為三殿三進式建築。正面看來就像三座三開間的殿宇並排,中央屋頂較高,兩側較低,正面各開三門。
中央正殿供奉中山、明山、獨山三神。神的面立著三位國王夫人。右殿是供奉韓昌黎的韓文公祠;在殿為供奉天后聖母的媽祖祠,均為清乾隆三十七年壬辰(西元一七七二年)添建。乾隆四十一年丙申(西元一七七六年)叉加達第三進的客房,並以狹長形的後埕與左右牆門相通,成為會館的獨立出入口。
會館的主要功用,是提供潮汕籍民前來臺灣時投宿之用的。位於昔時小北門鎮北防水仔尾,也叫大鎗街的三山國王廟,是一座大不雕飾相當精美的建築,前殿採用柱廊式結構,步通架於檐柱頂上,站出挑至挑檐桁下的吊筒外,步通上用雙到逐層承接衍檁。
沒有光滑的束材,只有鏤雕精細的月。兩側山牆內側壁面浮列仿不結構棟架,充分表現潮州式建築的基本風貌。此外,屋頂脊線平直,只在兩端微微翹起,脊堵嵌瓷色澤豐富,圖象凹凸分明,屋頂至用黑瓦,與閩南建築習用的紅瓦大異其趣。
外型上給人莊嚴肅穆,而又神采飛揚的感覺,是貝他廟宇所難得一兒的。目前廟內仍留存不少古物,如:乾隆九年甲子(西元一七四四年)的「三山明兄廟記」、乾隆四十九年甲辰(西元一七八四年)的「重建三山國王廟捐緣碑記」,同治三年甲子(西元一八六四年)的「重修三山國王廟碑記」、乾隆御筆的「褒忠」匾以及鑄於清乾隆四十九年甲辰(元一八七四年)的鐵質古鐘,都是相當具百歷史價值的。
歷史簡介
臺南三山國王廟又稱潮汕會館,是清乾隆七年壬戌(西元一七四二年)由知縣楊允璽、左營遊擊林夢雄率領粵東商賈民人捐款葛建,於乾隆九年甲子(西元一七四四年)初完成的一座典型潮州式廟宇,主祀廣東移民最崇拜的神明:惠威弘應豐國王、助政明肅寧國王、清化威德報國王等三山國王,也就是廣東省潮州府揭陽縣阿婆墟境內的獨山、明山和巾山等三座出的山神。
關於三山國王的崇祀有許多傳說,根據明盛端明的「三山明兄廟記」記載,大意如下:在揭陽附近兩百里處有一座獨山,再過四十里有聚石激湍約玉峰,就是潮州和惠安的分界,果渡水而上便是明山;三十里外有才由,地叫霖田,這三座山頂立而峙。
約在隋朝的時候,有三位來自巾山的神,自稱受天帝之命,鎮守三山。降神之日,有一位陳姓鄉民白天看到三個人騎著馬來,招換他當恃從,不久便根遮神化。眾人見了這樁神奇事蹟,便在巾山建廟令併祭拜。由於經常降神顯靈,初封為將軍,後又尊為國王,並成為客家人篤信極深的神明。
三山國王廟創建的年代說法不一,根據文獻記載和學者專家研究,大約是在清雍正、乾隆年間所創建。由當時在朝的兩位廣東官員,台灣知縣楊允璽、台灣鎮標左營遊擊林夢熊,率領粵東地區旅台的商賈、移民出資籌建。 西元1772年(乾隆37年),因旅居台南的潮州人,為感念韓愈在潮州一地為官時,對潮民的愛護,所以在三山國王廟右側增建韓文公祠,供祀韓愈。廟左側則置天后聖母,祠供祀媽祖。也因興建年代的不同,所以中央主祠與兩側配祠的建築風格有約略的差異,風格不甚相同。
西元1802年(嘉慶7年),信眾又在廟後增建會館房舍,提供旅台同鄉暫居之所,並將租賃所得,充做廟宇的香火費。因此,此地既是潮民的信仰中心,也是同鄉聚會場所,所以又稱「潮汕會館」。
特色
三山國王廟是當今全台僅存由潮州派匠師所興建的廟宇,廟貌單純寬紅,細作精巧別緻。整體建築,呈現潮州派廟宇建築中特有的風格。由三山國王廟、韓文公祠、天后聖母祠三座合院式的祠廟並排,內部形成許多大小天井,具通風、採光的優點,祠與祠之間有厚實的山牆相隔,各祠擁有自己的前殿、正殿和院落,空間的展佈十分獨立而明確。
地址
台南市西門路三段一00號
- Jun 17 Tue 2008 18:24
台南三山國王廟
close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