安平小砲台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安平區 / 三級古蹟



  歷史簡介


臺灣府城西側,即昔臺江內海,外緣百連綿的南北沙汕二道,長約百餘里。其中號稱天險的鹿耳門,自從清道光二年壬午(西元一八二二年)起,便逐漸淤塞,進而積沙成陸,成為廢港。整個商業重心及設防要地,因而轉移到南方的安平大港。
  
  做為南汕之自的安平,東障府城,西扼四草,北阻郭賽,南控七鯤身,海防地位極為重要。道光二十年庚子(西元一八四0年),中英鴉片戰爭,清廷為防英軍竄入臺洋,命臺灣道姚瑩嚴防滋擾。姚瑩在查勘了全臺的砲臺形勢後,上呈《臺灣十七日設防圖說狀》,建議在主要及次要的海口十七處,分別設防。
  
  當時安平地區計設有:大港砲臺、紅毛城砲臺、天后宮砲臺、安海頭砲臺、灰窟尾砲臺。安平小砲臺即為其中之一。當時議建的廠臺和砲墩,多以竹簍、麻袋貯沙土壘砌。但是,翌年興工時,為顧及經久耐用,改砌石牆。砲臺配備除了原有兩千肋以下鑄鐵砲外,並從內地發運新鑄八千肋大砲八八千勘大廠,分別安置在安平、雞籠及滬尾三口。由於砲的威力較大,所以另砌砲臺承安重砲。
  
  廠牆高六尺,上做雉堞,垛口高三尺;砲臺長八丈,寬五丈,四週用實心砌造。安平小砲臺,原是面向臺江,阻絕敵船,捍衛府城的防禦設施之一,稱為小砲臺,因對應於沈葆楨所建的工鯤身砲臺(又稱安平大廠臺),就規模大小而稱呼的。同治十三年甲戌(西元一八七四年)臺灣知府周懋琦曾加以重修。根據日據時期留存的檔案照片,砲台上安置的人砲轍已是一八六一年式英國B.P前膛砲,百可能是這一時期更新的配備。民國三十八年己丑(西元一九四九年),國軍曾以此為要塞,添建碉堡。
  
  民國六十九年庚申(西元一九八0年)臺南市政府重加修砲臺上垛口。目前,因地理形勢變易,大港往日的軍事景象已不復見。[光]清道光20年(1840年)中英鴉片戰爭爆發,台灣兵備道姚瑩為了防止英軍窺伺台灣,加強台灣城(即安平古堡)防務,奏請在台灣十七口設防,其中在安平大港新設砲台就佔了四座,安平小砲台就是現存其中的一座(另一座為四草砲台)。
  
  當時安平小砲台面向台江內海,與西岸的四草砲台形成犄角,同護衛台灣府城及據守安平大港。光復後國軍曾於砲台上建造碉堡一座, 民國79年曾經整修。

 

特色

位在台灣城殘蹟西側,砲台護城石堤呈狹長狀南北延伸,安平小砲台包括砲台主體及北面的護城石堤。 砲台主體位在水池公園旁,為花崗石、卵石砌成,南北西面有有六個磚造雉堞,其下有地下彈藥庫的設置,砲台地面為油面磚,台上原為英式B.P.九磅彈前膛鐵砲,現在所見的砲已非原物;北面的石堤以咾咕石堆砌,三合土填築而成,留有射口,射口設有柵門擋水,石堤前半部深入民宅與王城西社區活動 中心空地而緊鄰民宅;後半部則是以舊砲台為主的石堤,隔道路臨廣場、低矮的民宅、與幼稚園、天主堂,西側為魚塭,形成線形防禦系統。
 

地址

台南市安平區西門里安平小段1006之七地號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u4vup 的頭像
    u4vup

    台南逍遙遊

    u4vu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